潮汕名人|秦牧
秦牧(1919—1992),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中国作家、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其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1949年,到广州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92年逝世,享年73岁。
人物简介
秦牧,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1919.8——1992.10),男,祖籍广东澄海东里樟林。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生平事迹
1918年生于中国香港。
1922年岁父母移居新加坡,生活了十年,后因家境破败,回到故乡澄海樟林。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
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离开香港赴内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同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1946年,赴香港从事写作。
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
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1977年10月,秦牧被借调到北京国家出版局,参加新版《鲁迅全集》注释审订工作,是定稿负责人之一。这一时期秦牧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和执行主席、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杂志主编,兼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并被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
1985年,在他要带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美前夕,为澄中校歌作词。他为樟林古港写的碑记,赞颂祖辈们的勤劳勇敢,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历史,现在这篇碑文,已刻在碑上。澄海中学的文化社团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秦牧文学社。
1992年10月14日上午,因突发心脏病摔倒在地的,从此与世长辞,享年73岁。
作品特色
半个世纪以来,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他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表和出版了大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和文学论著。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秦牧爱情
1942年春天,紫风与秦牧相识于桂林。因为几乎天天要为躲避空袭而跑进岩洞,秦牧所在的学校恰在逃难的中转站上,所以二人经常见面,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使两颗心越走越近。结婚前有一次,桂林一家影院征集关于《浮生若梦》这部外国影片的影评作品,他俩双双投稿,经过几张报纸评选,结果紫风是第二名,秦牧倒是第三名。
50年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他们从来都是互敬互爱。紫风对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20个世纪40年代末他们在香港期间,秦牧靠稿费过日子,紫风则任教于一间中学。他每天早晨起来写作或阅读,紫风曾怨他起得太早妨碍了她的睡眠。他当时不答,但以后仍然早起。某天,紫风一看,发现他脚上竟穿上了下雨天的胶鞋,轻轻走动,以免打扰了自己。紫风倍受感动。虽然没有儿孙绕膝,但他俩对此都不在意。
在《秦牧全集》收录的诗歌中,赠给紫风的几首旧体诗全是秦牧先生在中老年时、历经“文革”艰险后写给爱妻的情诗。在紫风的眼中,秦牧决不是一个眉头紧锁的思想者,他的童心爱心从不因年龄增长而减退。
秦牧晚年
1992年10月14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杰出的散文家、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秦牧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于今天11时在广州逝世,享年73岁。半个世纪以来,秦牧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他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表和出版了大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和文学论著。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充满了时代精神,深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后世纪念
遗物捐赠
2007年12月17日上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观一村、东里镇有关干部及汕头市文化部门离任老干部一班人专程前往广州拜会秦牧夫人紫风,并举行简单的秦牧遗物捐赠仪式。来自家乡的代表先向秦牧夫人紫风汇报了观一村秦牧故居的维修及筹办秦牧遗物展览的情况,紫风认真倾听后,对材料逐一过目,把其中一些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校正准确,还在个别材料上进行了修改,并对筹办展览提出了指导意见。随后又拿出了一份8页的秦牧遗物清单,逐件清点对照实物,移交给前来接受捐赠的代表。
紫风捐赠的秦牧遗物有100多件,大多是秦牧生前最主要的用品,如秦牧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手稿、眼镜和圆珠笔,还有秦牧到五七干校用过的行军水壶等。从广州带回来的秦牧遗物包括秦牧生前接受各种文艺团体的聘书、作品获奖证书、已经出版的著作及有关秦牧作品的研究书刊,还有生前友好送给秦牧的字画,秦牧珍藏的工艺品、纪念品、相片、出席各种活动的光碟,用过的衣服等,紫风也捐赠了自己的部分著作。
秦牧妹妹林玉峦也提供了有关秦牧的几十张照片和其它一些物品。在林玉峦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秦牧在不同时间寄来的书信、汇款单等物品。
故居
秦牧故居建于清末民初,修缮工作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持续7年之久。
2000年当地开始决定抢救秦牧故居并成立“秦牧故居修缮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当地一方面加紧秦牧故居的修缮工作,一方面曾多次派人与居住在广州的秦牧夫人紫风洽谈秦牧遗物捐赠事宜,紫风对此非常高兴,表示会在适当时间将秦牧先生的部分遗物转交给当地陈列展览。直到2007年才告完成。其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8平方米,为潮俗“四点金”建筑。根据汕头市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规划,修缮完毕的秦牧故居将陈列多方征集的秦牧先生遗物和其他物品,并对外开放。2007年9月故居维修完成土建部分之后,布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秦牧故居大门右侧镶嵌着一块醒目的黑色石板,标注着“秦牧故居”是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及“秦牧故居简介”。大门上面悬挂着由吴南生先生题写的“秦牧故居”牌匾。走进大门便是天井,厅堂之上是一座金色的秦牧雕塑坐像,两边装饰着两个装满了秦牧各种著作的大书柜,一边写着“散文泰斗”,一边写着“神洲传扬”,而四周的各个房间则分设了各种展柜,准备陈列各种展品。
纪念馆
澄海当地计划新建秦牧纪念馆。秦牧的故乡———澄海樟林曾是“红头船”发源地,新建的秦牧纪念馆成为规划中的樟林古港旅游区的一个景点。而特别要提及的是从广州带来的秦牧遗物中的4件东西,那就是秦牧最后拟就的一篇文章题目手迹、摔破的眼镜、放大镜和圆珠笔。
经典语录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错误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
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象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象色彩鲜明的玛瑙,一切的散文形式都应该提倡,各种形式都应该尽量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欧洲好些地方按照古老的民间传统习俗,最尊贵的礼物就是面包和盐。
平凡的东西,在这些场合却体现着最崇高的价值。
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最新更新
点击排行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